制度变革中的转型能力,创新路径中的差异化策略,全球化竞争中的稳健步伐。翰森制药作为一家从Pharma快速跃升成为BioPharma的发展样本,为产业界描摹出了中国创新药企更有韧性的长期主义模型。
以2015年作为中国医药创新的新里程碑,2025年正是第二个十年的起点。但其实中国医药产业的“觉醒”,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后。
从仿制药的盛行到自主创新药的崛起,从医保制度的初建到多元化支付手段的建立,在中国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三十余年里,国内诞生了一批扎根本土、守护民生、放眼全球的制药企业。正如日前揭榜的《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竞争力20强》,在这项以发现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医药上市公司、挖掘出引领中国医药产业走向未来的领袖企业、发现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以及最具投资价值的产业领域为目标的评选中,超过半数上市药企都走到了自己的而立之年。值得注意的是,竞争力20强中,有12家公司首次上榜,在这之中,翰森制药更是以新上榜的身份位居榜单次席。翻开翰森的成长史,你会发现,这家1995年成立于黄海之滨的药企,用了三十年时间,走出了一条“聚焦临床需求、坚持长期创新”的发展之路。不仅在肿瘤、抗感染、代谢、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等重大疾病领域持续突破创新,成为守护患者健康的“中国力量”,更以一系列高价值全球化合作,成为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标杆。在这个出海与创新交汇、产业进入深水区的关键节点,回望翰森制药三十年的成长轨迹,不只是一家药企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创新药产业的缩影。如果“走得快”,是时代对初创药企的催促;那么“走得远”,就是成熟企业的分水岭。翰森的30年为行业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在喧嚣与焦虑之间,中国药企如何让每一个产品都真正走向市场、走向患者、走向全球?在中国创新药产业仍处萌芽期的1990年代,那时的中国医药市场仍然是仿制为王,行业普遍以快速抢仿、销售放量为生存法则。但创立于1995年的翰森制药,却并未止步于“快速仿制”的短期目标,而是在成立不到十年时,开始了以创新为导向的“第二曲线”建设。2002年,翰森启动首个1.1类新药的研发管线,这一时间节点甚至早于“仿创结合”成为行业共识的时间。彼时,新药研发的投入大、周期长、失败率高,并且几乎没有战略或资本市场的支持作为缓冲,创新只能靠企业自身的资金耐力与战略远见。从这个意义上看,翰森的创新布局是一种颇有远见的长期主义。从企业发展节奏来看,翰森的这30年几乎可以划分为清晰的三个阶段:成立的第一个十年,是翰森创立与打基础的阶段。围绕抗肿瘤、精神类疾病等适应证,开展仿制药开发并迅速切入市场,奠定了初步的盈利能力与销售网络。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翰森开始布局高质量制剂工艺和原料药出口标准,为其后进入国际化合规体系积累了第一手经验。第二个十年,是翰森蓄势聚力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翰森不仅开始了多个创新项目的早期研发,也在组织架构上完成了向现代集团化治理的过渡。2015年前后,翰森逐步建立起涵盖靶点验证、候选化合物优化、IND申报、CMC开发、临床注册到商业化准备的全链条研发平台。这些体系化能力的积累,使得其在集采、医保控费、创新药内卷等后续产业洗牌浪潮中具备了“体系护城河”。第三个十年,是翰森创新与国际化加速度的而立之年。以2019年港股上市为节点,翰森正式迈入创新药商业化的前台。在这个中国医药创新蓬勃发展的十年中,翰森的在研管线中,不断有新产品获得国内批准、部分管线同步启动海外临床申报。同时,与海外Biotech与跨国药企的合作节奏也持续加快。在组织层面,翰森近年来开启“多中心”研发布局:连云港聚焦CMC与生产工艺平台,上海张江则集中临床前开发、抗体技术平台、AI设计、临床研究等前沿研发方向,同时设立海外子公司与搭建境外研发团队,形成国内外协同的组织模型。回看翰森发展的三个十年,其对“组织进化”的理解不止于业务维度。在30年发展中,公司持续推动包括博士后工作站、研发人员能力模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内部机制创新。这种对“组织能力”的重视,成为其面对激烈内卷与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时得以稳健转型的重要原因。以当前视角回溯来时路,不难发现,翰森的三十年不仅是产品管线从仿制到原研的转型升级,也是组织能力从单一项目向平台化的跃迁。如今,其在研创新分子实体超过40个,至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达到22%以上,在国内一众药企中属于“稳中有力”的代表。而这种厚积薄发、周期思维与组织耐性的结合,也让翰森成为当下行业中少数能穿越周期,跃升为创新型的制药企业。如果说前二十年,翰森制药的故事是从仿制走向原研的稳健跃升;那么最近这十年来,它真正拉开与其他同样处在创新转型中的本土药企差距的关键,是“不迎合热点、也不脱离现实”的差异化创新战略。在中国医药产业进入“创新药热潮”的近十年,大量药企重复押注PD-1等明星靶点,以期复制第一批“药王”的成功经验。翰森选择用“创新广度+平台深度”的方式,打出自己的独特打法——既向下打通靶点源头与机制差异,又向外建立体系化的国际合作网络。与一些同类体量药企通过高价License-in引进管线、迅速堆叠估值的路径不同,翰森更看重的是创新能力的基石:包括药物设计平台、临床推进能力、CMC质量管理、注册申报体系等。在抗肿瘤领域,翰森早年即自主研发并推动了阿美替尼等创新药,阿美替尼是翰森肿瘤领域的头号产品,也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三代EGFR-TKI。从2020年3月首个适应证获批,到2021年12月一线适应证获批,再到今年第三、四个适应证获批,既是翰森制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国产创新药在肺癌治疗领域崛起的见证。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阿美替尼片获英国药品与保健品监管局(MHRA)批准上市,成为翰森制药首个获准进入海外市场的创新药,同时也是首个海外上市的中国原研EGFR-TKI。肺癌之外,翰森制药还布局了食管癌、结直肠癌、血液瘤、骨肉瘤等适应症。其中公司ADC军团已经成为管线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HS-20093(B7-H3 ADC)、HS-20089(B7-H4 ADC),均已在中国进入III期临床研究阶段 ,国际化开发也在快速推进,产品开发进度全球领先 。此外,新一代的ADC项目,如HS-20122(EGFR/c-Met 双抗ADC)和HS-20110(CDH17-ADC)等,也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公司在ADC技术平台上的持续迭代能力得到证明。在非肿瘤领域,翰森也持续加强中枢神经、代谢及抗感染等疾病领域的创新探索,并系统性地构筑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如管线中的HS-20094(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用于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III期临床研究,相关研究已累计给药超过千名受试者,此外还有靶向IL-23p19单抗(HS-20137)、TYK2抑制剂(HS-10374) 、P2X3拮抗剂(HS-10383)、OX2R拮抗剂(HS-10506)等,这些潜力产品未来均有望成为新的重磅药物。这正是翰森式的“反内卷”创新战略:在创新投入上坚持长期和耐心主义。对于核心领域和核心管线尤其是要长期主义,不会盲目追逐热点,管线协同发展,尽量发挥自身开发、注册、生产及商业化的综合实力,快速进入市场,把握先机。全球化,是几乎所有中国创新药企业都绕不开的命题。但在现实中,真正实现“出海闭环”的本土药企凤毛麟角。尤其是在国际注册标准愈加严苛、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BD市场估值回调的大背景下,中国药企的全球化之路正在经历从“潮涌”到“冷静”的周期转换。而在这一周期中,翰森制药的出海路径,提供了一个另类样本。在坚持原研能力建设的同时,翰森制药非常重视国际合作带来的加速效应。如果我们把本土药企的“出海进度条”放在一张时间轴上,翰森显然并不属于“第一批尝鲜者”。但从结果来看,近年来,其与多家全球Biotech、跨国药企的合作正不断加深,尤其是2023年以来在肿瘤、代谢等领域的BD合作呈现出“质量提升+节奏加快”的态势。在火热的ADC、GLP-1赛道,翰森制药三年内与GSK、默沙东、再生元、罗氏达成总金额超88亿美元license-out合作,高额的BD收入,为创新药研发提供更充足的动能。对于与MNC License out合作,除了可以为早期产品提早兑现市场价值、风险共担以外,翰森制药还通过对外合作可以学习更多MNC的先进经验。MNC在调研评估潜在产品时,会有多轮复杂又细致的问题,从发现研究、临床研究、注册审批、项目管理到工艺生产,在梳理思路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能让翰森制药的团队了解并学习海外跨国药企在各个环节的认知、把控与经验。此外,可以实现国内研发和国际研发相互支持,依托国际多中心研究(MRCT)、ICH同盟下的数据互认等全链条的研发能力,实现或促进全球同步研发;并且凭借MNC强大的商业化能力,可以尽快推动产品落地惠及全球患者。License out如火如荼的同时,在License in方面,翰森的产品与管线的引进策略更加注重满足患者不同场景的临床需求。一方面,引进高价值、高潜力的空白领域产品,如2019年引入的昕越(伊奈利珠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的CD19单抗,也是当时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唯一获批的生物药,目前伊奈利珠单抗用于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IgG4-RD)治疗的第二项适应证也已于中国获批上市,同样是全球首个以及全球唯一的产品。另一方面,则是持续扩充适应证与现有覆盖科室形成良好协同效用的产品。引进荃信生物的IL-23p19单抗(HS-20137注射液)与公司自研产品HS-10374(TYK2 抑制剂),协同加强公司自免管线。回看翰森的30年,它既不激进,也不保守。在仿制时代前瞻布局创新,在创新时代稳步拓展全球化,其节奏既像一家龙头企业般稳健,又拥有一家新兴Biotech的敏捷。这可能正是中国本土龙头药企所需的一种气质——能承压、有耐性、有全球视野却不急功近利。在行业大浪淘沙、资本周期翻涌之时,如翰森一般稳中有力、底气十足,才是穿越周期的最佳姿态。